毕业后才发现,本科生读什么专业根本不重要…

前一段时间,有亲戚问我怎么给小孩报志愿。

因为他怕选了热门专业几年后遇冷,怕小孩毕业即失业。

说实话,在没有上大学以前,我一直觉得,选对专业是最重要的。

但毕业后才发现,其实也就那回事。

同一专业的同学,毕业后可能进入完全不同的行业;而不同专业的人,也可能因一份工作聚到一起。

所以,本科生选什么专业真的有那么重要吗?

对医学、法学等高度专业化的行业来说,专业确实关键。

但对多数本科生而言,大学四年最重要的不是纠结选什么专业,而是培养这3种能力。

1

语言表达能力

进入职场第一步会讲话。

和同事对接工作、向领导汇报内容,或者和客户沟通需求。

其实这些真的对“i人”不友好,而我还是真的infp型人格。

但在职场,能把想法说清楚、把信息传到位,是“基础课”。

光听不说会被忽略,只说不听则容易踩坑,只有“会听+会说”,才能让工作顺利。

我从小到大,许多的时间是在听老师讲、记笔记,课堂回答问题也是按课本回答,很少有自己的思考。

 

但是在大学,多了很多机会,像小组作业汇报、课堂展示、辩论赛。

记得我当时为了改变自己上不了台面的状态,强制自己参加辩论社团,最后差点成为部长,一学期打了5.6场辩论赛,甚至拿过校级奖。

我才发现,沟通并不是 “天生的”,完全可以后天练出来。

其实我很感谢当时大家的鼓励,有问题,改了再来,慢慢我从“怕说”变成“会说”。

这种能力,也让我在现在的工作也收益颇多。

2

解决能力

如我上一篇讲的“遇到问题解决问题,没问题继续做自己的事。”

现在的工作就是“解决客户问题”,社会讲做“服务”。

企业招聘也看重的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?

这几年常贩卖“学历贬值”焦虑,其实不是学历没用,而是企业更看重“你能创造多少价值”。

大学和工作的最大区别在于:课本上的知识是“标准答案”,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固定解法。

就像我之前在教培机构,课本从来没有教我怎么和家长和谐沟通,而是和孩子沟通。

后被家长投诉谈话我才明白,有时候,善意的欺骗对我也是一种好处。

 

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,不一定是去做一些大决定,而是在日常小事当中。

比如考公无从下手时,主动查资料、问老师,问豆包;社团活动出问题时,快速想办法补救……

遇到问题不可怕,有拆解问题、寻找方法的思路,才是真正的竞争力。

3

自我认知

网络上每天都有各种“专业排名”“就业指南”,我们很容易被带着走。

别人说计算机热门就去学,别人说考公稳定就跟风考,那你自己“到底喜欢什么”。

大学四年,其实就是找到“自己”的最佳时期。

有人通过社会实践,选修课,图书馆阅读来寻找自己。

所以不用急着“定方向”,但要学会“认自己”。

知道自己擅长什么、讨厌什么,明白自己想要安稳还是挑战。

不要等着一毕业就又被父母安排,18岁已成年,有独立安排人生的能力就不要再被外界干扰。

最后,专业或许能决定你初入社会的“起点”,但这3种能力,才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。

大学四年,与其纠结专业“好不好”,不如抓住机会,把自己练成“不可替代”的人。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!
立即登录
none
暂无评论...